肝移植的术后处理 一.肝移植术后的一般处理: 1.饮食:在胃肠功能未恢复前应禁食水,但可经胃管少量药物管饲、如免疫抑制剂等,一 旦胃肠功能恢复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。 2.体位:术后早期一般以平卧位或半卧位为主,坚持翻身拍背以利咳痰,减少肺部并发症 的发生,鼓励病人尽早坐起锻炼,下地活动。 3.吸氧:拔除气管插管后应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维持必要的血氧分压,同时定时做雾 化吸入治疗以湿化气道,以免痰液过于粘稠而难以咳出。 4.各种引流管的处理: (1)胃管:应定时冲洗,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和性状,并可经胃管注入药物,恢复排气 及排便即可拔除。 (2)尿管:留置尿管期间要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,争取早期拔除,降低泌尿系感染的机 会。 (3)中心静脉插管、动脉测压管及 Swan-ganz 导管:除中心静脉插管可保留一段时间用 来维持输液外,其他导管均应在循环稳定 24 小时后及早拔除,并将导管尖端送细菌培养。CVP 管保留期间定期换药防止感染,一旦怀疑感染应立刻拔除,可留置 PICC 管用作补液通道。 (4)腹腔引流管: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,防止被血块堵塞。引流量减少后应逐步拔除 肝上引流管。右肝下引流管应在 T 管夹闭后拔除。
(5)T 管:肝脏移植术后留置 T 管,除胆道减压利于吻合口愈合的作用外,尚可观察胆 汁性状,或经过窦道对某些胆道并发症进行治疗。应定期行胆汁细菌培养。术后 1 周行 T 管造 影,确认无胆漏后可夹闭 T 管。怀疑有胆道感染的情况下,应放开 T 管,观察胆汁质量,取胆 汁标本行细菌培养,必要时行胆道造影检查。T 管拔除一般在术后 3 - 4 个月,拔管前应做 T 管 造影。为防止拔管过程中胆漏的发生,可在拔除 T 管后马上沿窦道置入一根中心静脉插管,将 其尖端置于窦道汇入胆总管处。留置一两天后,如未出现胆漏可逐步拔除。 5.维持水、电解质、酸碱平衡: 肝移植手术创伤大、时间长,术中液体的进出量多,对病人的生理干扰非常大,因此必须结 合临床表现和多项监测指标决定补液量的多少。 具体治疗上因人而异, 容量超负荷易导致急性心 功能衰竭和肺水肿,延长呼吸机依赖的时间,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。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又会导致 肾功能的损害,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。常用的胶体液有新鲜冰冻血浆和人血白蛋白。在病人 凝血功能恢复后, 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增加肝动脉吻合口血栓发生的机会, 在使用中应引起注意。 白蛋白可有效提高胶体渗透压, 减轻组织水肿, 扩容效果快速, 应使血白蛋白指标达到 38 – 40g/L 水平。
电解质调节中重点需注意高钠、低钾、低钙血症等异常,应及时纠正。肝移植病人术后常 出现酸碱失衡现象,故必须经常进行血气分析,早期往往为代谢性酸中毒,稍后则转为代谢性碱 中毒。治疗酸碱失衡重要的是纠正病因,对症处理只是暂时性的辅助治疗。 6.营养支持: 肝移植后营养需要量很高, 从腹腔引流和第三间隙丢失的蛋白量很多, 因此肝移植术后病人的营 养补充非常关键。 营养补充一般遵循两个原则: 即根据肝功能恢复状况补充营养和尽早从胃肠道 进食。一般每天至少补充热量 30Kcal/kg/d,葡萄糖与脂肪乳各补充一半热量,最好使用中长链 脂肪乳,这样对肝脏负担小。根据肝肾功能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或肾病氨基酸。同时注意补充微 量元素、精氨酸和谷氨酰胺。多数意见赞同应用生长激素,认为有助于病人的恢复。 7.抗感染治疗: (1)抗菌治疗:肝移植术后预防应用抗生素应选用较低级的品种。一旦发生感染则尽可 能按照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。如为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,建议采用“降阶梯治疗”, 即以强力广谱抗生素覆盖革兰阳性菌、 阴性菌及厌氧菌, 得到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改用相对窄谱的抗生素。同时注意联合用药,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抗生素的肝、肾毒性。
肝移植术后 革兰阳性菌的感染机会很高, 选用抗生素时应当引起重视。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引起菌群失调, 应同时口服培菲康或整肠生等活菌制剂协助调节肠道菌群, 必要时可使用大肠杆菌灌肠的方法治 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。使用广谱抗生素三天以上者建议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 (2)抗真菌治疗:真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,各种介入性导管及广谱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,使真菌感染机会明显增加。应按照真菌培养和药敏的结果进行治疗,但即使 真菌培养是阴性结果,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而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时, 建议加用抗真菌药物 如大扶康或二性霉素 B 等。 (3)抗病毒感染:器官移植术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巨细胞病毒(CMV)感染。术后病 人应定期做 CMV 抗原和抗体的血清学检查,一旦发现 CMV 抗原阳转,即使无任何症状(即病毒 血症),也应使用更昔洛韦治疗,直至病原学检查阴性为止。如患者出现靶器官的症状(肝功能 损害或间质性肺炎表现等),更应使用足量更昔洛韦(10mg/kg/day 分两次静脉输液)治疗, 效果不佳时可加用磷甲酸(可耐)及丙种球蛋白。CMV 感染极易复发,因此使用时间最短持续 两周以上。
由于 CMV 在正常人体内检出率很高,故应常规取供体血及供肝标本进行监测,如结 果阳性则需在移植术后预防应用更昔洛韦。 8.免疫抑制治疗: (1) 常用免疫抑制方案: A. 应用 CsA 的联合用药方案:即 CsA 加激素、骁悉 CsA:术后早期即应尽量以口服 CsA 为主要给药途径,以减少静脉给药的肾毒性。一般按经验剂 量 10mg/kg.d 开始,根据血药浓度调节用量。CsA 血药浓度谷值 C0(即服药前的血药浓度)应 维持在以下水平: 术后 1 月内: 300-350ng/ml; 术后 1 -3 月: 250-300ng/ml; 术后 3- 6 月: 200-250ng/ml; 术后 6 月-1 年: 150-200ng/ml; 术后 1 年以后: 100-150ng/ml; 目前多提倡结合 C2(即服药后两小时的血药浓度)的检测: 术后 3 月内: 800-1200ng/ml; 术后 3- 6 月: 600-800ng/ml; 术后 6 月-1 年: 400-600ng/ml; 激 素:术中门静脉开通后即刻以甲强龙 0.5g 静脉滴注 术后第一天: 甲强龙 80mg iv Q6h; 术后第二天: 甲强龙 60mg iv Q6h; 术后第三天: 甲强龙 40mg iv Q6h; 术后第四天: 甲强龙 30mg iv Q6h; 术后第五天: 甲强龙 20mg iv Q6h; 术后第六天: 甲强龙 20mg iv Q12h; 术后第七天: 甲强龙 20mg iv Qd; 术后 2 - 4 周: 强的松 20mg 口服 Qd 术后 1 - 2 月: 强的松 15mg 口服 Qd 术后 2 - 3 月: 强的松 10mg 口服 Qd 术后 3 - 6 月: 强的松 5mg 口服 Qd 术后 6 月后可考虑停药 骁悉:术后早期每天 0.75g 口服 Bid,3 月后可减至每天 0.5g 口服 Bid,半年后可考虑停药。
B.以 FK506 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:即 FK506 加激素、骁悉 FK506:0.15mg/kg.d 口服,根据血药浓度谷值调节用量 术后 1 月内: 10-15ng/ml; 术后 1 -3 月: 8 - 12ng/ml; 术后 3- 6 月: 5 - 10ng/ml; 术后 6 月-1 年: 5 - 8ng/ml; 70%的病人一年内可考虑单独应用 FK506。一般术后 1 年可以 1mg Bid 维持。 (2)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: 急性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肝功能恢复后,尤其在术后 5-10 天最多见。逆转后仍然可以在 术后半年以至一年内发生。 急性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胞免疫, 在肝脏移植后 5-7 天出现 发热、肝区疼痛、黄疽加深、胆汁分泌骤减和颜色变淡、肝功能异常、血清胆红素急剧上升、凝 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均需高度怀疑排斥反应。 目前急性排斥反应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肝活检的组 织学所见进行诊断。 治疗方案: a.激素冲击疗法:第一天甲强龙 1g iv Qd,第二、三天甲强龙 500mg iv Qd b.停 CsA24 小时后改用 FK506。 c.上述方法无效时,可考虑使用 OKT3 或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(ALG)。
(3)慢性排斥反应 可在以至后数周发生。 临床上常表现为无症状的肝功能逐渐减退、 碱性磷酸酶和转肽酶升高, 进而发展为慢性肝功能衰竭,出现黄疸。 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可见小动脉炎、纤维化和小动脉管腔渐窄、堵塞,胆管腔渐闭塞、消失, 肝门部淋巴细胞、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。 治疗目前无有效方法,需要再次移植。 9.凝血功能调控治疗: 术后早期即应严密监测出血时间、凝血时间、血小板、凝血功能全套检查等,并据此来调整 药物的应用。正常情况下,手术后早期不提倡应用止血药物,以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机会。如有 广泛渗血,可输注适量新鲜冰冻血浆,以及血管外凝血药物。血小板低于 20x109/L 时适当输血 小板。当凝血酶原活动度(PTA)超过 50%时应加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治疗。当考虑有血管内 血栓形成危险时,则给予抗凝治疗,如低分子肝素 0.3 -0.6ml/d 皮下注射。 10.保肝利胆治疗:尽量简化用药,常用药如下 甘利欣 150mg/d 静脉滴注; 思美泰 2.0g/d 分两次静脉滴注; 古拉定 1.2g/d 分两次静脉滴注; 促肝细胞生长素 120mg/d 静脉滴注; 潘南金 70ml/d 静脉滴注 11.胃肠功能保护治疗: 原发疾病、 手术和术后大剂量激素的使用, 可使胃肠功能受损, 增加应激性溃疡发生的机会。
因此,移植后早期应常规使用胃肠功能支持的药物。如高舒达(西咪替丁)40mg/d 分两次静脉 滴注,洛赛克 40mg/d 静脉滴注。 12.降压治疗: 一般于术后 4-5 天即可出现高血压, 因此术后早期及应服用降压药物, 主要降压药物有钙离 子通道拮抗剂、ACEI 类药物,并可配合使用利尿剂。如口服药物降压效果不好,可使用压宁定、 硝酸甘油或硝普纳等扩张血管药物静脉内持续滴入。 13.防止乙型肝炎的复发:拉米呋啶(贺普丁):0.1 mg PO Qd 维持一年以上 乙肝免疫球蛋白(HBsIg):800 U im Qd ,使血中抗体滴度达到 500U/ml 后可逐渐减量,连续 应用一年以上。 二. 肝移植术后监测: 1.生命体征:术后早期应密切监测血压、脉搏、呼吸、CVP 等,有条件时也可进行心排出 量、肺动脉压等检测,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减少监测频率。 2.血、尿常规:早期每日一次,待结果正常后可每周两次。 3.血液生化检查:早期每日一次,以了解肝、肾功能的情况,待结果正常后可每周两次。 4.凝血功能检查:凝血酶原时间 PT、APTT、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、FIB、FDP 等全套检查, 第一周每日一次,其后每周两次直至正常。
5.血电解质检查:K+、Na+、Cl-、Ca++等早期每日检查一次,待结果正常后可每周两次。 6.环孢 A 血药浓度监测:可于服药 2 天后开始查谷值,待血药浓度基本稳定后,可每周检 查一次。现在多主张结合 C2 的检测,认为此浓度更能代表环孢 A 在体内的吸收程度。 7.肝炎病原学检查:乙肝两对半及 HBV- DNA,检测术后一周内即应检查,1 月、3 月后仍 需复查,同时应监测抗体滴度。 8.CMV 血清血检查:CMV 抗原、抗 CMV -IgG、IgM 每周复查。 9.血氨检查:患者神志异常时检查。 10.血病原菌培养:在 ICU 期间要定期检查,其后有感染症状出现时随时检查并加药敏检 测。 11.分泌物、引流物细菌培养:每周检查一次,如怀疑有感染则随时检查。 12.胸大片:术后早期可每日拍床旁胸片,待呼吸功能稳定后每周拍一次胸片直至正常, 如怀疑肺部病变,则随时进行检查。 13.超声检查:术后第一天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,它不仅可以显示肝实质回声有无异 常、 胆管有无扩张、 胸腹腔有无积液等, 还可以准确显示各吻合血管的直径和血流动力学的情况。 术后每周应作一次超声检查直至正常。
14.CT、MRI 检查:CT 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大小,实质是否均匀,有无脓肿、坏死以及肿 瘤复发,腹腔有无积液,血管内有无血栓,胆道系统有无狭窄、扩张积结石等。术后第 7 天应 常规行 CT 检查。MRCP 检查对胆道系统呈象效果较好,因此在胆道系统并发症时或 CT 诊断不 明确时进行。 15.血管造影:在怀疑有血栓形成或肿瘤复发时进行。 16.骨扫描:怀疑肿瘤骨转移时进行。 17.T 管造影:术后第 7 天、拔管前、以及带管期间出现黄疸怀疑胆道系统疾病时都应进行 T 管造影。 18.肝活检:一般手术后 7 天、1 月、3 月、半年和 1 年时常规做活检。当病情变化需要, 可随时活检明确诊断。 另外所取病理组织应加做 CMV 免疫组化检测已确定肝脏组织有无 CMV 感 染。 19.上消化道造影:术后病人条件允许后进行,以了解有食管胃底无静脉曲张、溃疡等病 变。乙肝复发预防方案 拉米夫定(贺普丁)+HBIG 联合应用λ – HBIG 术中无肝期 5000IU 静脉注射λ 术后 1-7 天,每日静脉注射 1000 单位。如滴度达到治疗窗,可继续静注 HBIG1000 单位,每周一次,或改用肌注 400 单位,隔日或每周两次。以血中 HBIG 滴度监测为准进行调整:λ – 术后三个月内治疗标准抗-HBs≥500U/L – 术后 3 个月~半年抗-HBs≥200U/L – 术后半年以上抗-HBs≥100U/L – 拉米夫定 入院后即开始服用拉米夫定(贺普丁)100mg/dλ 术后服用 100mg/d,时间暂定二年。λ
、